朱慈良李继周免费看完结_复明:太子带系统平辽东完章版阅读

[复明:太子带系统平辽东]精彩节选免费试读_「朱慈良李继周」最新章节目录番外+全文

复明:太子带系统平辽东

已完结 免费

崇祯十七年,朱慈良穿越成逃亡太子,绑定争霸系统。首抽五千戚家军,果断突袭营口、智取盛京,擒获顺治与孝庄。以积分召唤十万雄师,清算八旗血债,在辽东建立稳固根基,对抗多尔衮大军,一步步扫平乱世、复兴大明。

很快,五十名被标记的旗人被捆绑成一排,面朝皇宫而立。后方弓箭手张弓搭箭,一声令下,箭矢齐发,五十人应声倒地,无一幸免。

另一队士兵迅速上前,割下首级装入筐中, ** 也被拖上马车运走。几名士兵提水冲刷血迹,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第二批旗人被押来时,行刑处已被木板墙遮挡,地面洁净如初。他们全然不知方才百人丧命于此,故未反抗。

城楼上,目睹一切的大玉儿失声惊呼:“车轮斩!”

身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之女,大玉儿对此极为了解。车轮斩乃成吉思汗所创,战后为彻底征服部落,凡身高过车轮的男性皆杀,幼童沦为奴隶,女子充作战利品。

大玉儿未曾料到,朱慈良竟对大清百姓实施车轮斩刑。

身为当朝皇太后,城中受戮之人皆是她的臣民。

目睹子民遭此劫难,她怒火中烧。

对着朱慈良厉声喝道:"你这魔头岂能如此!长生天必会降罪于你!"

"这些百姓何其无辜,你怎忍心下此毒手!"

朱慈良闻言冷笑:"无辜?当年辽东惨死的汉人百姓,莫非就不无辜?"

"辽东原本有四百万汉人,如今仅余一百五十万,还都沦为包衣奴。"

"其余二百五十万汉人去了何处?"

"全都葬身在你们的屠刀之下,化作冤魂野鬼!"

这番质问令大玉儿哑口无言。

她对辽东 ** 心知肚明。

这片土地尚属大明时,曾养育四百万汉家儿女。

自努尔哈赤起兵夺占辽东后,便大开杀戒。

每克一城必行屠戮,纵是主动归降之城,汉人田宅粮秣亦遭洗劫一空。

抗命者格杀勿论,常有整村遭屠之惨剧。

归顺者则贬为包衣奴,任八旗兵驱使。

包衣奴贱若牲口,主子可任意买卖屠戮而不获罪。

朱慈良李继周免费看完结_复明:太子带系统平辽东完章版阅读

不堪压迫者或揭竿而起,或冒死逃亡。

反抗者多遭 ** 后枭首示众。

逃亡者若被擒亦是死路一条,多丧生于豺狼之口或冻毙荒野。

纵有幸逃至关内,也落得乞食度日。

四百万辽东汉人,近半殒命于屠刀之下,七十万人历尽艰险方得南归。

剩余的一百五十万人彻底沦为卑贱的奴仆。

此刻,正是清算血债之时。

"大玉儿,看清楚了吗?这就是你们偿还血债的时刻!"

"睁大眼睛好好看着,你们族人是怎么被彻底消灭的!"

大玉儿低声呢喃:"你不能这样做,会遭天谴的!"

又一批旗人被迅速处决,她痛苦地别过脸,不敢再看这惨状。

"来人,把她的头转过来,让她看个清楚!"

"必须让她亲眼看着城里所有男丁被处决!"

两名士兵立即粗暴地扳过她的头颅。

她紧闭双眼,又被强行撑开。

朱慈良对这个女人毫无怜悯。

史书称其为族中第一功臣,实则是汉人最大的刽子手。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城内的 ** 仍在高效进行。

昨夜之战仅消灭了守军。

盛京城内还有十余万族人,包括贵族家眷、退伍兵丁及其亲属。

朱慈良要做的,是将这个种族彻底抹去。

马车车轮高度有限,往往十二岁男孩就与之齐平。

两时辰后,陈大成与李平胡押解着首批战利品和俘虏返回。

俘虏不单有降兵,更多是其家眷。

这些俘虏同样面临车轮之刑。

为提升效率,朱慈良下令增设两处刑场。

相同流程避免了死前挣扎。

这场清洗持续昼夜,超过四万男丁被处决。

** 填满了四个万人坑。

而大玉儿被迫在城楼上目睹全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朱慈良未再停留刑场,转身返回崇政殿。

杨森奉命搜查宫禁时,于殿内寻得一只金匣,通体鎏金嵌玉,华贵非凡。他心知此物非同寻常,立即呈报太子。

“殿下,此匣做工精巧,必藏重宝,末将未敢轻启!”

朱慈良接过细观,指腹抚过匣上纹路:“确是珍品。”启盖刹那,一方玉印赫然入目——印身莹润,唯缺一角以金补之。

“此印为何残缺?”

电光石火间,他猛然翻过印底。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字秦篆如惊雷劈落。侍立旁侧的李继周骤然醒悟,急取朱砂白绢,双手微颤接过玉玺。朱泥覆印,力压绢面,鲜红篆文跃然而出。

“真是传国玉玺!天佑大明啊!”李继周声震殿梁。

朱慈良凝视玺文,掌心传来玉质的沁凉。自秦嬴政琢和氏璧为玺,此物辗转千年,今竟现于掌中。汉唐兴替,宋元更迭,历代 ** 莫不视若天命——而大明立国二百载未得之物,此刻正映着晨光。

金国覆灭于蒙古铁骑之下,那方传国玉玺遂入蒙古人之手。

大明开国,徐达挥师北上,将元廷逐为北元。

元主爱猷识理达腊遁入漠北,携玉玺远走。

洪武二十三年,蓝玉虽破北元王庭,却未寻得传国玉玺。

此后蒙古诸部纷争不休,玉玺辗转草原各部,终明之世未能复得。

后此宝流入察哈尔部,为林丹汗所得。

十载之前,皇太极亲征,林丹汗败走青海,染病而亡。

其子额哲势孤力薄,率残部归降皇太极,并献上传国玉玺。

获此重宝次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于盛京登基称帝。

而今这方传国玉玺,竟重归大明太子之手。

李继周等皆谓此乃天意,实乃上苍庇佑大明。

在场众人无不欢欣雀跃。

"玉玺重光,天佑大明!"

"太子殿下洪福齐天, ** 万 ** !"

李继周伏地高呼。

"洪福齐天, ** 万 ** !"

众将士相继跪拜。

面对如潮欢呼,朱慈良一时志得意满。

旋即定神,敕令李继周好生保管玉玺,以待来日登基之用。

此时朱慈良方忆起尚未清点所获金银。

非是贪财,实为系统所需。

盖因系统积分既可攻城略地获取,亦可以真金白银兑换。

盛京乃都城所在,积聚财货当不在少。

遂移驾国库。

因库藏紧要,未得太子令谕前,无人敢启。

"开库!"

库门洞开刹那,珠光宝气耀目难睁。

缓过神来,只见金灿灿的金锭与雪亮的银锭整齐码放在国库之中。

各类珍宝如珍珠、玉石、玛瑙、翡翠,以及古董字画等,皆分门别类地收于箱内。

朱慈良看得两眼放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哈哈哈,发财了,这下可发财了!”

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宝,他难掩喜色。

稍定心神后,他立即传令骆尚志,命其将查抄亲王贝勒所得金银悉数运至此处。

不多时,大批珍宝陆续送入国库。

李继周带人着手清点,忙碌一个多时辰后,终于有了结果。

“殿下,现已清点出金锭六千枚,银锭八万三千枚,每枚均为百两之重!仅白银便有一千四百三十万两!”

“此外,散碎银两及珍珠、玉石、古董字画等物,折合白银至少四百万两!”

“若算上尚未运抵的财物,总值必超两千万两!”

“殿下,这可是整整两千万两啊!”

李继周激动得声音发颤。

作为东宫太监,他深知朝廷财政捉襟见肘——若早得此巨资,京城何至于失守?

朱慈良同样心潮澎湃。

他虽知辽东权贵敛财甚巨,却未料竟远超预估的六七百万两。

后世记忆告诉他,明末岁入仅四百万两,而辽东一隅所积,却抵得上大明五年税赋。

若 ** 皇帝有此财力,何愁流寇不灭?何至屡败于清军?

军饷匮乏,战力羸弱,根源不正是国库空虚?

许多士兵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上阵杀敌了。

到了南明时期,大批明军投降清军或归顺李自成后,竟脱胎换骨般成为精锐之师。

原因很简单——军饷充足,士兵自然斗志昂扬。

同一批人,无饷时不堪一击,有钱时却骁勇如虎。

朱慈良虽被眼前财富所震撼,但很快冷静下来。

他清楚,这两千万两白银虽巨,却有一个人手中的财宝远超于此——李自成。

作为穿越者,朱慈良深知李自成入京后对前明官员大肆追赃助饷的狠辣手段。

官员按品阶缴纳赎命钱:内阁大臣需十万两黄金,御史、给事中等交一万至五万两白银,员外郎等则需数千两。

短短时日,李自成竟榨出七千万两白银,足见明朝官员 ** 之甚。

讽刺的是, ** 此前为筹军饷低声下气求援,却只募得区区十万两。

为何 ** 筹不到钱?

只因文武百官见大明气数已尽,早存观望之心,准备改换门庭。

他们盘算着:官位可丢,钱财必保。

未料李自成不循常理,不给钱便往死里逼,硬生生抄空了他们的家底。

想到李自成手中的七千万两,朱慈良眼热不已——若灭闯军,这笔巨资便归己所有。

按时间推算,此刻李自成与多尔衮的山海关大战,恐怕已箭在弦上。

果然,多尔衮大军正陈兵关外,随时准备破关而入。

李自成率领大军进攻山海关前的最后一道防线——石河寨。

吴三桂背叛后,李自成亲率二十万闯军东征。吴三桂一边向多尔衮求援,一边利用外围营寨层层阻击,试图拖延时间,等待清军主力到来。

然而,关宁军仅有五万人,难以抵挡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很快,外围营寨几乎全部被攻破,仅剩石河寨仍在坚守。

只要攻下此寨,闯军便可渡过石河,直逼山海关城下。

李自成身披龙袍,立于战马之上,远眺山海关的防御部署。

此时,一名亲卫前来禀报:“皇上,刘汝魁将军回来了!”

“带他过来!”

刘汝魁被带到李自成面前,李自成冷冷问道:“如何,抓到朱慈良那小子了吗?”

“皇上,末将无能,让朱慈良逃了!”

李自成勃然大怒:“废物!带了两千兵马,连个半大孩子都抓不住,要你何用?”

“皇上,末将本以为朱慈良会沿运河南下,谁知他们去了威海卫,乘船逃走了!”

“那你为何不乘船追击?”

“皇上,末将麾下将士不通水性啊!”

见刘汝魁狡辩,李自成扬起马鞭就要抽打。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丞相牛金星连忙劝解:“皇上不必动怒,朱慈良逃走,对我大顺未必不是好事!”

李自成冷笑:“哦?前明太子跑了,反倒成了好事?”

“江南传来消息,残明官员正打算拥立福王为新君!”

大明虽已被李自成 ** ,但江南仍由明军控制,故称残明。

“福王?当年在洛阳,不是被我们一锅端了吗?”

提及福王,李自成仍记忆犹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