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玻璃杯价值连城第一章试读_刘玄代郡无弹窗试读

[三国:我的玻璃杯价值连城]全章节免费阅读_「刘玄代郡」小说节选免费试读

三国:我的玻璃杯价值连城

已完结 免费

穿越成汉室宗亲,刘玄用一只现代玻璃杯,从汉灵帝手中换来了代郡的合法统治权。且看他如何用“奇珍”积累资本,在苦寒边地打造最强势力,搅动三国风云。

虽然每日都有数十上百的流民迁入,但刘玄仍对人口增长速度感到不满。田畴、简雍等官员也深有同感——无论是修路、扩建城池还是开采石料,都需要大量劳力支撑。为此,刘玄特意派人到邻近郡县宣传代郡的惠民政策,虽有一定效果,但人力缺口依然巨大。

刘玄将参与建设的青壮们私下称作"代郡建设兵团"。为避人耳目,这支队伍对外隶属于新成立的建设司,主要负责统筹各项基建工程。在刘玄的规划中,他们不仅要完成当前的建设任务,将来还要承担新占领地区的建设,并在必要时作为预备兵源。

为此,建设兵团每日会抽出半个时辰进行队列训练。这种准军事化管理既能培养纪律性,又不影响工程进度。经过长期训练,这支队伍将具备快速转化为正规军的潜力。

这项训练计划实施半月以来,百姓的反应出乎意料。与繁重的建设工作相比,短暂的军事训练反而显得轻松。淳朴的百姓们甚至觉得这样的安排太过优待,纷纷提出异议。

郡守大人待我们恩重如山,自掏腰包发放粮食,出资修筑道路,不仅管饭管饱,还按月发放工钱。原本午饭后就有半个时辰的歇息时间,如今竟又额外增加了半个时辰。

这可不行!

我们休息得够多了,不能再占郡守大人的便宜。

在百姓们眼中,刘玄推行的半个时辰准军事化训练,分明是变着法子让大家多休息。政令颁布后的第三天,刘玄再次被激动的百姓团团围住。领头的仍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高声恳请郡守收回成命。

得知原委的刘玄哭笑不得,只得专门颁布新政令解释:这项训练对他至关重要。百姓这才勉强接受。

与此同时,军队训练也在持续推进。在关羽和张任的严格操练下,六千新兵逐渐掌握了战阵排列、兵器使用等技能,战斗力显著提升。

不对,现在已不止六千兵力。近两三月来,随着外郡流民不断涌入,刘玄又招募了一千新兵,将他们打散编入原有部队。采用六老带一新的方式,新兵很快适应了军营生活。

......

郡守府演武场上,兵器相击之声清脆响起。

"当啷!"

刘玄连退七八步才稳住身形,未及反击,咽喉已被银枪抵住。

"不愧是童渊大师的高徒,我又败了。"刘玄苦笑着收起长枪。

张任收枪抱拳:"郡守大人承让。您的进步有目共睹。"

"公义不必安慰我。"刘玄摇头叹息,"特训整月,仍接不住你十招......"

张任正色道:"上月比试只用两分力,大人接我八招。今日用上六分力,足见进境神速。"

听闻此言,刘玄神色稍霁。

"大人天资卓绝,与我那小师弟不相上下。可惜错过最佳习武年纪,若自幼打熬筋骨,或可跻身一流......"张任不无遗憾地说。

"那依此进度,有望达到二流水平吗?"

"必能!"张任斩钉截铁,"只要大人加倍苦练。"

"足矣。"刘玄握紧长枪,目光坚定。

训练继续。对刘玄而言,二流高手境界已足够。

刘玄始终将自己视为运筹帷幄的主帅,而非冲锋陷阵的武将。

"军中膳食竟未加盐?!"

刘玄难掩震惊。

这日操练结束后,正值用膳时分。

校场上顿时欢声雷动。

见士卒们对饮食如此期待,刘玄不禁好奇索要了一份。

军中的伙食颇为粗简——大铁锅里炖着混杂的肉菜。

刘玄浅尝辄止,当即蹙眉。

这滋味寡淡至极,简直与清水煮食无异。

环顾四周,却见关羽、张任与众将士正狼吞虎咽。

"云长、公义,尔等不觉此食无味?"刘玄诧异道。

二人停箸相视,关羽抱拳解释:"如今天下动荡,盐价堪比十石粮粟。眼下膳食尚存咸味,已属难得。"

"正是,"张任附和道,"有盐味便是佳肴。"

"盐!"

刘玄猛然警醒。

他匆匆返回郡守府,急召田畴与简雍。

"代县境内可有盐矿?"刘玄直入主题。

简雍答道:"城北河堤确有一处,然..."

田畴急忙补充:"此乃毒盐!食之肤紫腹泻,重则丧命!"

刘玄却抚掌而笑:"若本 ** 化解其毒呢?"

"大人此言当真?"二人异口同声,眼中迸发精光。

"本官何时妄言?"

得到刘玄的确认后,田畴激动得满脸通红,在刘玄面前来回踱步。

这段时间,他正为盐的问题发愁。

如今盐价高昂,而刘玄又承诺所有劳工和士兵的伙食全包。

既然是包吃,饭菜里总得象征性地放些盐。

虽然每次放的量不多,但架不住吃饭的人多啊!

建设兵团有四万多人,加上七千士兵,近五万张嘴等着吃饭。

哪怕每顿饭只用一点点盐,一天下来也要消耗三四百斤。

三四百斤听起来不多,可这是一天的量啊!

长此以往,这笔开销实在太大!

但现在——

郡守大人竟说能去除毒盐的毒性,田畴怎能不激动?

"请、请问郡守大人,要、要怎么去除毒盐的毒性?"田畴声音发颤地问道。

"跟我来!"刘玄说道。

一行人跟随刘玄,匆匆赶到代县北边的盐矿。

盐矿不能直接食用,因为其中混杂着硝、磷、钾等杂质。

简雍和田畴所说的"毒",正是这些杂质所致。

因此,去除毒性的方法很简单——提纯!

刘玄命人从盐矿上凿下一大块,又让人从附近村子借来石磨。

先将盐矿磨碎,再放入水中溶解食盐。

接着进行过滤。

他们用裹着木炭的纱布反复过滤七八遍,以去除硝、磷、钾等有毒化合物。

过滤后的水,已经是可食用的盐水了。

最后,用大火煮沸盐水,蒸发水分,使食盐析出。

在众人热切的目光中,锅里的水渐渐蒸干。

锅底赫然出现一层厚厚的米白色物质。

"郡、郡守大人,这、这难道是......"田畴瞪大眼睛,声音颤抖。

刘玄微微一笑:"正是。"

后来发生的事,刘玄至今记忆犹新。

得到确认后,田畴不顾形象地冲上前,徒手掰下一块盐结晶塞进嘴里。

突然,他放声大哭起来。

刘玄不知道他是被咸哭的,还是因得到制盐方法而激动落泪。

只见他边哭边仰天大笑。

第二天,一座制盐工坊就在这里拔地而起。

短短几天内,代郡各地官员又上报了四五处天然盐矿。

一座座制盐工坊在盐矿旁建立起来。

制盐分为五个步骤:研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铲取食盐。

除了研磨需要力气大的人完成,其余四个步骤连妇女都能胜任。

于是乎。

刘玄从附近村庄招募了一批妇女担任制盐工。

制盐工不仅包吃,每月还能领到一石粮食或三十斤食盐作为报酬。

为了提高效率,刘玄引入了后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经过几天的观察,确认流水线在三国时期同样适用后,他又将水泥工厂的生产模式改为流水线。

短短时间内,水泥产量提升了近50%。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八月。

这段时间,代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宽阔的水泥路已从主城延伸至下属各县,部分进度快的地区甚至开始向乡镇铺设。

县城扩建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但因排水和排污系统的规划较为复杂,进展稍显缓慢。

刘玄并不着急,毕竟距离黄巾之乱爆发还有三年时间。

他反复叮嘱田畴和简雍,务必完善城市的排水排污系统,避免未来因排水不畅导致内涝。

如今,代郡总人口已达44万,很快将突破45万大关。

人口激增的功劳,还得归于刘虞。

一个月前,刘虞得知代郡的变化后,亲自登门拜访刘玄。

他对刘玄的政绩赞不绝口,夸得刘玄都有些不好意思。

然而,夸着夸着,刘虞忽然神色黯然。

刘玄连忙询问缘由,刘虞叹息道,幽州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他既不忍心置之不理,又无力长期救济。

刘玄当即表示,若流民愿来代郡,他不仅愿意接收,还会提供沿途口粮,确保他们平安抵达。

刘虞激动不已,紧握刘玄双手,颤声问道:“此话当真?”

刘玄目光坚定,郑重答道:“千真万确!”

刘虞大喜过望,表示无需刘玄负担口粮,自己会全力支持流民迁徙。

在刘虞的推动下,幽州各地流民纷纷涌入代郡,沿途郡县也大开方便之门。

短短一月,代郡人 ** 增近十万。

得知这一消息,刘玄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人口增长,刘玄“爱民如子”的美名也在幽州传开,甚至逐渐扩散至更远的地方。

在冀州、并州及幽州交界的一些郡县,刘玄仁德爱民的美名渐渐传扬开来。

时值八月末,夏意渐消。

刘玄期盼多时的播种时节终于来临。

三国:我的玻璃杯价值连城第一章试读_刘玄代郡无弹窗试读

当他在简雍和田畴面前指着土豆,说出这种作物亩产可达二十石时,二人顿时呆若木鸡。

足足过了半炷香时间,两人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随即瞪圆双眼,

张大嘴巴,

脸上交织着难以置信与狂喜之色,声音发颤地追问:"太守此言当真?"

二人异口同声,语调都在发抖。

刘玄笃定地点头确认。

只见他们立刻不顾形象地捧起土豆,如获至宝般痴痴发笑。

代郡地处后世山西一带,

此地土豆一年可种两季:

首季二三月下种,六七月收获;

次季八月播种,十月末至十一月初收成。

三月时刘玄尚在洛阳与张让周旋,待他返回代县已错过首季播种期,

故将土豆的首秀推迟至八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