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刚穿越的我 , 忽悠朱棣造反 这本书的主人公 曹爽 才华横溢,作者“佚名”文笔犀利,内容紧凑,备受书粉追捧。第1章“燕王殿下,太子死了。""料想过段时间,陛下便会立长孙允炆为太孙,令尔等塞王重回封地坐镇。""以你的本事,用不了几年便可收复北疆边军。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精彩章节试读
第1章
“燕王殿下,太子死了。"
"料想过段时间,陛下便会立长孙允炆为太孙,令尔等塞王重回封地坐镇。"
"以你的本事,用不了几年便可收复北疆边军。"
"及至陛下病重,你便可亲率边军,进京探视陛下龙体,并请陛下修改诏书,改立你为太子!"
"届时,你便是我大明的太宗皇帝!"
幽静的南京锦衣卫诏狱中,曹爽躺在杂乱的稻草堆上,神情颇有些狂热的朝着角落处身材魁梧的壮汉揶揄道。
他其实是一个穿越者,在一次意外失足落水之后,灵魂便跨越数百年,穿越到了洪武年间,而且与眼前的”燕王”朱棣成了狱友。
闻听耳畔旁犹如惊雷般的呼喝,牢房中的另一侧,锦衣卫专门用于”监听”的特殊房间中,功勋彪悍的凉国公蓝玉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惊惶之色。
“陛下,此乃谋逆之言!”
“臣请即刻诛杀此僚!”
蓝玉没有料到,在这世上,竟然真的有人胆大包天到蛊惑宗室藩王,谋朝篡位?!
这说话之人究竟是胡惟庸的余孽还是李善长的同党?!
"慢着。"
尽管内心的杀意和怒火已是强烈到了极点,但朱元璋仍是伸手拦住了作势便要发难的凉国公蓝玉,并以嘴型命令道。
前几日,自幼被他当作"接班人"培养的嫡长子朱标不幸病逝,诸王均是进京赶来吊唁,其中燕王朱棣于灵前晕厥失仪,被正处于暴怒之中的他下令廷杖四十,打入诏狱。
他今日至此,本是想在冷静过后,前来探望老四一番,却不曾想听到了如此骇人听闻的言论。
作为乱世出身的乞丐皇帝,他对于下一任的继承人,有着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并为长子朱标倾注了无数心血。
只可惜,被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朱标命薄,于前几日病故,使得大明帝国的"国本"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现如今,他必须要重新思考,并选择一位新的"接班人",来继承这偌大的日月山河。
好巧不巧,经过这几日的考虑,皇长孙朱允炆确实是他心目中目前属意的"接班人",但还从未跟任何人透露过。
此人,究竟是怎么知晓的?而近些年军功愈发彪悍的老四,心中又是怎么想的?
瞧着身旁洪武大帝面沉似水的模样,凉国公蓝玉心中不由得咯噔一声,随即一股凉意猛然传遍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难道真被牢房中的那人说中了?陛下真的有意传闻给皇长孙?
牢房中,一直淡然如水的燕王朱棣听闻耳畔旁的调侃声,俊俏的脸庞上第一次露出了些许慌乱,魁梧的身躯微微颤抖着,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曹先生玩笑了!"
"陛下既是孤的君,又是孤的父,孤除却盼望父皇龙体康健之外,再不敢有半点奢想。"
"朱棣不是那不忠不孝,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闻听此话,凉国公蓝玉惨白的脸庞终是恢复了些许血色,但其余光却有些惊恐的发现,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脸庞依旧阴沉,叫人不知所想。
"笑话!"似是有些恨铁不成钢,一直待在牢房中阴暗角落的男子骤然起身,面色有些癫狂的嘶吼道:"自古以来,论得国最正者,无人能够比拟你的父亲!"
"燕王殿下,谋朝篡位,你还不配!"
顷刻间,如同惊雷般的怒吼声猛然于牢房中响起,被燕王朱棣称之为"曹先生"的曹爽面色涨红,一点也没有顾忌眼前朱棣宗室藩王的身份,毫不掩饰对于当今天子的推崇。
"当今天子威压四海,驱逐鞑虏,恢复我汉人山河,乃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纵使放眼历史长河,也唯有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寥寥几人,才配与当今天子相提并论。"
粗粒的咆哮声仍在牢房中悠悠回荡,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脸色却是好看了不少,而凉国公蓝玉也是满脸认同的点了点头。
不同于历史上那些靠着父祖余荫得以起兵造反的开国皇帝,他朱元璋早年间不过是个靠着乞讨为生的乞丐,如今却得以位居九五。
这其中究竟经历了多少心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而牢房中人,将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摆到了同一高度,倒是让他颇为满意。
似那衣冠南渡的司马氏及二世而亡的隋朝皇帝,焉能与他比肩!
可此人为何要蛊惑老四,欲行那不轨之事?!
一时间,即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一生饱经沧桑,见惯了人情世故,此时也不免有些迟疑。
正当朱元璋眼神晦暗不定的时候,耳畔旁再度响起了曹爽语重心长的声音:"我说了,是让你等陛下病重之后,率兵进京问安。"
"此举,并不是谋朝篡位,而是在拯救大明!"
一声有些无奈的轻叹过后,曹爽斜靠在湿冷的墙面上,神情复杂的盯着眼前陷入了自我挣扎的燕王。
咯噔。
杀伐果断的两国蓝玉此时如坠冰窖,险些瘫软在地,只觉心脏仿佛停滞,浑身上下瞬间便被冷汗渗透。
好一句等陛下病重之后,率兵进京问安。
此举虽无”谋逆”之名,却有”谋逆”之实呐!
牢房中人,已然不是在坟头蹦迪了,这是在玩九族消消乐啊!
"曹先生,孤还是那句话,雷霆雨露,均是君恩。"
"朱棣不是那心无君父的乱臣贼子。"
几个呼吸之后,朱棣缓缓隐去了脸上的挣扎,像是自我安慰一般,言辞灼灼的低喃道。
开玩笑,他近些年虽是军功彪悍,但他上面尚有二哥秦王朱樉以及三哥晋王朱棡在世。
即便是谈及所谓的"拯救大明",也轮不到他这位"老四"出头。
更何况,长孙允炆一向以仁孝著称,即便是御极称帝,应当也会善待他们这些叔叔才是。
最差的后果,也无非是削掉他们这些"藩王"手中的部分兵权罢了,难不成,新帝还能削去他的命?
像是猜到了燕王朱棣心中所想,在其不敢置信的眼神中,曹爽略有些凝重的声音猛然于牢房中炸响。
"糊涂!"
"新帝目光狭窄,身旁尽是些无能酸儒,治国手段不及其父祖万分之一。"
"如若新帝即位,为了加强其自身威信,必会着手削藩。"
"敢问燕王殿下,若是新帝削你的命,你反不反?!"
尽管眼前的燕王便是在史书上唯一以”帝王”身份封狼居胥的永乐大帝,但曹爽的脸上却瞧不出半点敬畏,反倒是隐隐有些恨铁不成钢。
都死到临头了,还在嘴硬。
轰隆!
好似晴天霹雳,即便是亲眼瞧见"嫡长子"朱标在自己面前撒手人寰,也不曾过于失态的洪武皇帝此刻竟是双腿一软,险些摔倒在地。
天家无亲情。
自古以来,为了皇权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例子屡见不鲜,可他偏偏最为在乎的便是骨肉亲情。
难道说,令人谈之色变的人伦惨剧,也要在他的大明上演了吗?
第2章
"曹先生!"
"休要胡言乱语!"
就在诏狱中的气氛近乎于窒息的时候,燕王朱棣略有些惊怒的声音终是响起,其犀利的眸子死死盯着眼前满脸嘲弄之色的年轻人。
如此谋逆之言,若是被旁人听到,莫说眼前的曹爽,就连他这位洪武大帝亲子都免不了被夺去王爵,废为庶人的下场。
毕竟他的父皇一生都在教育他们兄友弟恭,生平最为在乎的便是骨肉亲情,谁敢在此事上乱嚼舌根子,无异于在坟头蹦迪!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此番令人骇然的言论确实直击他的内心深处。
倘若大哥朱标尚在,他朱棣此生都会完美扮演"兄友弟恭"的角色,毕生志向也无非是成为一名青史留名的"贤王",不敢有半点逾越。
毕竟在朱元璋的默许之下,放眼满朝文武,有半数以上都是他那位好大哥亲手提拔的"太子党",军中还有一群战功彪悍的"淮西勋贵"为其保驾护航。
自秦皇统一六国以来,论历朝历代太子的权势,无人能够与他的大哥朱标相提并论,哪位皇子敢觊觎太子之位?
真当他那位亲自操办"洪武三大案",杀得人头滚滚的好大哥,是个心慈手软的无软弱之辈?
毫不夸张的说,如若是他的大哥朱标下旨将他"赐死",他就算心中满腔不愿,但除却规规矩矩的领旨谢恩之外,再没有半点办法。
但若是侄儿允炆即位的话...
笑话,他可不是任人拿捏,不敢反抗的性子!
"哼,胡言乱语?!"
"尔等宗室亲王裂土封疆,这对于自幼养于深宫之中的皇长孙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真的不知道吗?!"
随着一道更加戏谑的呼喝声响起,情绪不断翻涌的燕王朱棣满脸狐疑,而牢房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倒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倒吸了一口凉气,不自觉便将耳朵贴在了潮湿的墙壁之上,生怕错过牢房中的只言片语。
"曹先生,本王裂土封疆又怎么了?!"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燕王朱棣有些不服气的挺直了腰板,满脸无所谓的呼喝道。
裂土封疆又如何?他不仅常年坐镇干旱少雨的北平府,而且时常率领麾下边军前往塞外游牧,搜捕逃窜至草原上的北元余孽。
他如此辛劳,都不曾喊过一声苦,于中枢坐享其成的皇长孙倒是不愿意了?
这天下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见朱棣如此执拗,曹爽一时间竟是有些语塞,略有些怜悯的瞧了一眼五大三粗的燕王朱棣,心道果然是个莽夫。
不过在调整了情绪之后,曹爽终是缓缓分析起了朝廷宗室藩王的处境。
"秦王朱樉,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府,节制当地三卫军马,并于洪武二十二年担任宗人令,乃是天下诸王之首。"
"晋王朱棡,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节制当地三卫军务,于洪武二十一年北征塞外,威压北元宗室,前往晋王府乞投。"
"燕王朱棣,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节制当地三卫军务,于洪武二十三年出征塞外,征讨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大胜而归。"
"去年春天,天子命卫王朱植、谷王朱橞、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练兵临清..."
在燕王朱棣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曹爽面无表情的将国朝宗室近些年的所作所为以及概况缓缓道出,语气很是低沉。
“本王太能打了?”
他就算脑子没有朝中的文官好使,但此时也后知后觉的体会到了些许”危机”,他们这些宗室藩王手中的权柄似乎有些过重了?
难怪眼前的曹爽言辞灼灼,断定”大侄子”即位之后,便会着手削藩,原来根源在这里...
"蓝玉,咱家做错了吗?"待到牢房重新恢复死一般的寂静之后,太祖朱元璋缓缓抬头,神色有些茫然的盯着身旁战功显赫的凉国公。
前些年,他为了抵御逃窜至塞外草原的北元旧臣,不顾秦汉的教训以及唐宋的前车之鉴,着手恢复分封制度,将膝下九个儿子分封至帝国边陲,允其裂土封疆,号称九大塞王。
本以为此举可以逐步蚕食北元势力,令朝廷在九大塞王的治下开疆拓土,却不曾却是间接拥有了威胁朝廷中枢的隐患?
"陛下.."
闻言,征战沙场多年的凉国公蓝玉顿时汗如雨下,喉咙上下耸动许久,却也不敢妄加评论。
如此军国大事,连朝中的衮衮诸公们都不敢高谈阔论,遑论他这位"外戚"?
冥冥之中,他隐隐有些直觉,他今后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了。
毕竟,他今日听了太多不该听的话了。
牢房中,曹爽并没有给予燕王朱棣太多思考的声音,斩钉截铁的声音再度响起,也将洪武大帝朱元璋凌乱的思绪重新拉回到现实之中。
"诚然,陛下此举虽是有些偏颇,导致尔等宗室藩王手中权利过大,但若是太子朱标顺利即位,这些事倒也算不得什么。"
"毕竟以太子的手段,大可徐徐图之,顺利解决塞外兵权过重的问题。"
闻听此话,不待欲言又止的朱棣有所反应,牢房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便是轻轻颔首,疲惫的眸子中涌现了些许欣慰。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寻。
想不到整个大明,最懂朕用心良苦之人,却是眼前这深陷囹圄的狂徒。
若是朕的标儿尚在,这些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赛王们非但不会对中枢造成半点威胁,反而会努力开疆扩土,成就一番兄友弟恭的美谈。
自己的高瞻远瞩,哪里是朝中那些酸儒能够理解的?!
此子,甚是懂朕呐!
沉默半晌之后,燕王朱棣有些恼怒的看向曹爽,近乎于置气般回应道:"即便本王手中权柄过甚,但允炆仁孝,当不至于此。"
尽管眼前的曹爽仍在"危言耸听",但他还是不愿意相信侄儿允炆会刻薄寡恩,逼死他们这些亲叔叔。
更何况,他内个大侄子又不是傻子,削军权就削军权,削他的命干啥?
对啊,像是如梦初醒一般,牢房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连连颔首,本是迷茫的眸子也逐渐恢复了清明。
他的长孙允炆性格虽是不如其父坚毅果断,但却生性仁孝,焉能做出"大义灭亲"之事。
"燕王殿下,"一声轻蔑的嗤笑过后,曹爽劈头盖脸的训斥声便迎面而来:"皇权面前,谈及仁孝二字,不觉得有些可笑吗?!"
"何况皇长孙若是真的仁孝,允熥殿下何至于在东宫如履薄冰,苟且偷生!"
轰!
此话一出,无论是牢房中的燕王朱棣,亦或者牢房外的洪武大帝均是面色大变,其中尤以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反应最为激烈。
如若不是曹爽突然提及,他险些将这位出身更加尊贵的"嫡孙"忘于脑后。
想到这里,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眼神便是一冷,无数记忆碎片自脑海深处拼接,并在眼前逐一浮现。
难怪这两日,他在标儿的灵前,都没有瞧见允熥那孩子,看样子其中另有原因呐..
"陛下,臣这就派人去查!"尽管后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淋湿,但凉国公蓝玉仍是硬着头皮,牙呲欲裂的拱手道。
他自幼丧父,全靠长姐扶持,方才得以在乱世苟全性命,并最终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因功封爵。
而他的长姐,便是开平王常遇春之妻,太子朱标三子允熥的外祖母!
严格追究起来,这位允熥殿下与他之间还是血亲关系呐!
"回来,"不待蓝玉转身离去,洪武大帝朱元璋便一把将其拉回,转而以命令的口吻吩咐道:"就给咱家待在这,继续听!"
此时的朱元璋早已忘记了自己驾临这牢狱的初衷,乃是为了探视在太子朱标灵前失仪的老四而来。
此时他只想知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3章
"允熥,他怎么了?!"
短暂的错愕过后,燕王朱棣也是有些急切的低吼道,黝黑的脸庞上再一次露出了慌乱之色。
俗话说,长兄为父,能者为师。
在他幼年的成长经历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其中一个便是前几日刚刚病故的大哥朱标,另一个便是同样英年早逝,号称开国第一猛将的"开平王"的常遇春。
而曹爽刚刚提及的"允熥"便是大哥朱标和常遇春长女之子,论身份之尊贵,远在"皇长孙"朱允炆之上。
只可惜太子妃常氏在诞下允熥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才给了朱允炆后来居上的机会。
"太子终日忙于政务,无力他顾,东宫大小事务皆是由允炆之母吕氏负责,允熥殿下的境遇自是不尽如人意。"
曹爽并不想在此事上浪费太多口舌,毕竟用了几日,等到朱元璋气消,便会将眼前的燕王朱棣打发回封地北平。
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朱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先生的意思是说,若是允炆即位,孤必然在劫难逃?"
朱棣虽然自幼在军中长大,但也捕捉到了曹爽脸上转瞬即逝的不耐烦,故而及时调整了话题。
"燕王玩笑了不是?"
有些慵懒的伸了一个懒腰之后,曹爽缓缓自湿冷的地砖上起身,逆着头顶窗柩处射进来的一道阳光喃喃自语道:"如若只是针对你,未免有些过于不近人情了。"
"新帝可是一视同仁呐.."
每每回想起真实历史上建文帝的所作所为,作为后世历史系大学生的曹爽便忍不住哑然失笑。
遥想前汉景帝,以"推恩令"的方式削藩,尚且引得藩王宗室不满,继而导致了"七国之乱";可在军中并无太多根基的建文帝却在即位之后,便马不停蹄的着手削藩,直接以各种各样的由头,将周王,齐王,代王等宗室藩王直接废为庶人。
手段之激烈,令人咂舌。
"敢问先生,朱棣何德何能,得以拯救大明?"又沉默了半晌,牢房中的沉默被朱棣所打破。
此时的燕王似乎意识到了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不自觉便坐直了身子,而牢房外的朱元璋也是身躯一震,顿时来了精神。
对啊,老四有什么过人之处,得以拯救朕的日月山河?
"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便是传承有序,可为后世之君树立榜样,避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
尽管在原本的历史上,除却由眼前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之外,宗室藩王再没有发动过像样的叛乱,但曹爽仍是将这个理由放在了第一点。
自古以来,皇位传承便是王朝初建时最为棘手的问题,即便不考虑南北朝的乱世,汉各个大一统王朝也先后爆发过"吕氏干政",隋炀帝弑兄逼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前宋的斧声烛影。
这个理由在古人心目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的朱棣之所以如此呕心沥血,屡次北征漠塞外,甚至在途中病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淡化其"篡位"的事实。
"第二点便是避免内讧,不至于令我大明儿郎兵戎相见,百姓民不聊生。"见燕王朱棣若有所思,曹爽便趁热打铁的说道。
持续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虽然最终是以"偷家"的结果宣告结束,但也导致了大量的明廷精锐在这场"内讧"中丧生,极大程度上损耗了大明的国力。
"第三点则是燕王你军功显赫,足以镇得住各大塞王,短时间内不会破坏天子针对于北元余孽制定的国防政策。"
言罢,曹爽便长舒了一口气,盯着眼前嘴巴微张,似是不知所措的燕王,心中升起阵阵无力之感。
该说的,他都说了。
眼下也只能盼望眼前的燕王能够有所警戒,继而避免那场直接改写大明国运的"靖难之役"吧。
牢房外,本是杀意昂然的洪武大帝此时也渐渐冷静下来,看透了世间无数沧桑的眸子中随之涌现了些许迟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此时经由曹爽的"提醒"之后,他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看似滴水不漏的布局,实则藏着各式各样的隐患。
其中最为突出的点,便是"主弱臣强"。
想到这里,年过六旬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便在身旁锦衣卫指挥使有些惊恐的眼神中,旁若无人般斜靠在身后的墙壁上,若有若思的盯着道路尽头的牢房。
作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除却与他携手相伴的结发妻子和长子朱标之外,他心中关乎于"亲情"的比重并不大。
而他之所以属意皇长孙朱允炆,有意立他为皇太孙,也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
但现在,这个决定听上去似乎并不正确,而且极有可能导致自己最为担心的"同室操戈"?
此子心思之缜密,怕是不亚于昔日的刘伯温了吧。
"先生,孤还有一事不解.."
"请先生为孤解惑.."
就在朱元璋想入非非的时候,燕王朱棣迟疑的声音也是在幽静的牢房中幽幽响起,继而重新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力。
"你是想说,朝中尚有秦王和晋王在,太子之位断然轮不到你的头上是吧?"一瞧朱棣那扭扭捏捏的模样,曹爽顿时猜到了其心中所想,转而语气淡然的揶揄道。
"先生料事如神。"
见曹爽一语道破天机,心中已是萌生了些许念头的燕王朱棣满脸涨红,颇有些不自然的点了点头。
刚刚曹爽提出的那三个条件,无论是传承有序,还是避免内讧,亦或者以威望和军功震慑其余塞王,年纪在他之上的秦王和晋王均能满足。
"很简单,秦王朱樉身份虽是尊贵,但生性暴戾,平日里以虐待宫人为乐,来日必有横祸。"
听得此话,牢房外的洪武大帝心中便是咯噔一声,随后一股无名火便于心底升腾而起,不自觉的点了点头。
对于自己次子在封地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早有耳闻,就在去年的时候还专门将其召回南京,当面训斥责罚,后因太子朱标求情,方才允其返回西安封地。
看样子,自己日后怕是要加强对老二的约束了。
"晋王朱棡能文能武,其子朱济熺更是当今陛下之真正长孙,如若宫中的那位想坐稳皇位,只怕最大的阻力便是晋王殿下..."
粗重的喘息声中,曹爽的低吼犹如惊雷,猛然在朱棣和朱元璋的耳畔旁炸响,也令如坠冰窖多时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彻底面如死灰。
这一次,他是真的死定了。
第4章
阴暗潮湿的锦衣卫诏狱牢房中,气氛如同冰雪般冷凝,曾先后多次奉命北征塞外草原,取得赫赫战功的燕王朱棣就好似一个不知所措的孩童一般,目瞪口呆的盯着在稻草上似笑非笑的曹爽。
与此同时,正在偷听二人谈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是冷汗涔涔,成熟坚毅的面容上满是惊惶之色,紧握成双拳的手指已是微微泛白。
自古以来,人生三大悲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而他朱元璋生于乱世,十五岁时便没了爹娘,好不容易国运加身,驱逐鞑虏,恢复汉人山河,却在十年前失去了陪伴他半生的结发妻子。
除此之外,自幼被他当做继承人培养的"嫡长子"朱标也在几天前不幸病逝,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
若非他的肩上扛着一个偌大的帝国江山,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只怕早已令他心灰意冷,乃至于浑浑噩噩。
现如今,他更是被人告知,在他心目中地位仅次于朱标的次子和三子也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遇横祸。
一时间,即便他心性坚毅如铁,也不免有些恍惚。
"不可能,三哥节制山西全境军马,丰功伟绩有目共睹,寻常宵小焉能谋害三哥.."
闻听晋王朱棡或许也会"英年早逝",燕王朱棣再也不复刚刚的镇定自若,转而有些癫狂的低吼道。
他虽然从小便和自己的三哥朱棡不对付,私下里摩擦不断,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自是做不到无动于衷。
"或许是我杞人忧天吧.."
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晋王朱棡的死因,故此曹爽也没有在此事上故作坚持,但牢房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却是眼神冰冷,转而看向身旁瑟瑟发抖的凉国公蓝玉。
"回头知会锦衣卫一声,让他们将秦王府和晋王府上上下下的宫娥内侍尽数核查一番。"
"并让太医院的人,即刻检查秦王和晋王的身体.."
作为乱世出身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深谙人心之险恶,故而尽管内心并不相信曹爽的"危言耸听",但仍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陛下放心.."
闻言,凉国公蓝玉赶忙躬身应是,但一双饱经沧桑的眸子却下意识投向不远处的墙壁,仿佛能够将其穿透,直抵曹爽的内心。
这说话之人究竟是何方"妖孽",竟是三言两语间便令身旁的洪武大帝产生了信任危机。
更要紧的是,这曹爽给出的诸多理由虽是听上去有些"荒诞",但又颇具说服力,令人细思极恐。
"燕王殿下,如若来日你御极称帝,会如何对待我大明的宗藩们?"
沉默不语间,牢房中的气氛愈发紧张,斜靠在稻草之上的曹爽一改刚刚的侃侃而谈,转而意有所指的看向眼前口干舌燥的燕王朱棣。
听得此话,牢房外的朱元璋也强压住心中的惊疑,转而重新将耳朵贴在了潮湿的墙壁之上,神情颇为欣慰。
曹爽这话算是问到了他的心坎上。
他也想知晓老四在意识到宗室藩王手握军权,拥有威胁到中枢的能力之后,会作何抉择。
咕噜。
吞咽了一口唾沫之后,军功彪悍的凉国公蓝玉也是有模有样的竖起耳朵,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
俗话说,狡兔死,良狗烹。
无论是皇长孙朱允炆,亦或者牢房中的燕王朱棣即位,若是连血浓于水的"宗室藩王"都容不下,他们这些战功显赫,于军中享有莫大影响力的开国功勋就更没有活路了。
"如若朱棣有幸位居九五,自然也会着手削藩.."
迎着曹爽有些期待的眼神,燕王朱棣缓缓自湿冷的地砖上起身,扭头看向封地北平所在的方向,踌躇满志的低语道:"但孤绝不是那性情凉薄的冷血之辈,必然会善待孤的子侄兄弟..."
此时的朱棣已是自动代入到了"皇帝"的身份,内心十分清楚封地上手握赫赫兵权的宗室藩王们对于朝廷中枢意味着什么。
或许正如眼前的曹爽所言,他朱棣军功显赫,年纪又在诸王之上,自是能够威慑其余宗室藩王,但无论是为了后世子孙,亦或者大明繁荣昌盛,削藩之策都不容忽略。
毕竟,汉初的七国之乱,以及司马氏的八王之乱,足以给后世所有的帝王将相敲响警钟。
"说重点.."
闻言,曹爽便是眉头微皱,不耐烦的跺了跺脚下的地砖,这些场面话谁不会说,关键要看具体章程。
"唔.."经过短暂的错愕,燕王朱棣缓缓将目光收回,并信誓旦旦的说道:"孤当效仿前宋太祖,将宗藩由边塞迁回内陆,并提高其俸禄待遇,以保证诸藩及其后世子孙的荣华富贵。"
"我朱家人,当以和为贵,兄友弟恭,永享富贵。"
言罢,朱棣黝黑的脸庞上便是露出了一抹自信的微笑,并抬眼望向面无表情的曹爽,像是一名等待老师嘉奖的学生。
"燕王的意思是,杯酒释兵权?"
挑了挑眉之后,曹爽不辨喜怒的声音于牢房中悠悠响起,但借着头顶窗柩射入的一道阳光,倒是能够隐隐瞧清曹爽眼眸深处转瞬即逝的失望。
"曹先生说的是,孤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洪武大帝的四子,朱棣心中有足够的自信,来日定然能够凭借远超过诸王的威望,以提高宗藩俸禄为条件,顺利将诸王手中兵权收回中枢,解决宗藩诸王手握军权的隐患。
牢房外。
洪武大帝朱元璋虽然依旧面沉似水,但却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以老四在宗藩中的身份和地位,或许确实可以顺利完成"削藩"。
但此举无形之间却是破坏了自己针对于北元余孽专门制定的制衡之法,老四终究还是目光短浅,有些年轻了。
"陛下,老臣能否暂时回避.."
微不可查的松了一口气之后,从旁如坐针毡多时的凉国公蓝玉便试探性的询问道。
以他对朱元璋的了解,这位出身陇右布衣的洪武大帝怕是真的动了"易储"之心,他在此地实在是坐立难安呐。
"退.."闻言,凝眉不语多时的朱元璋便挥了挥手,只是未等其将喉咙深处的话语尽数宣之于口,便听得对面的牢房中传来了一声满是嘲弄的嗤笑。
而曹爽接下来的声音,更是让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凉国公蓝玉君臣二人呆立当场。
"如若燕王准备将宗藩迁回内陆,并不断提高宗藩俸禄待遇.."
"我敢断言,大明必亡!"
第5章
"陛下,臣请即刻诛杀这谋逆乱臣.."
尽管早就知晓当下正与燕王朱棣交谈之人乃是胆大包天之辈,但凉国公蓝玉此时仍是头皮发麻,魁梧的身躯不断颤抖着,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未来血流成河的一幕。
这位燕王朱棣口中的"曹先生"先是揣摩圣意,声称身旁的天子有意传位皇长孙朱允炆,蛊惑燕王积蓄实力,来日以"请安"为名逼宫;眼下又口出狂言,声称大明必亡。
如此行径,已然无法用九族消消乐来形容了,这是想要让其家乡方圆十里,每条路过的狗都得挨两个大嘴巴子,鸡蛋都得被摇散了。
"呱噪。"
"听下去。"
不同于大动干戈的凉国公蓝玉,亲手铸造了大明江山的朱元璋倒是显得淡定许多,好似刚刚在耳畔旁响起的"妄言",与他毫不相关。
藩王内迁,提高俸禄。
这短短八个字的削藩策略,就好似拥有某种魔力一般,始终在朱元璋的耳畔旁回荡,平息了其心中所有的惊怒和不屑。
短时间内,他暂时还无法将提高宗藩俸禄与"大明必亡"联系在一起,但对于曹爽口中的"宗藩内迁",他却是若有若思。
难道说,这牢房中人比之朝野间的衮衮诸公们更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
牢房中,曹爽用一声轻咳打断了燕王朱棣凌乱的思绪,随即开始继续表演。
"燕王久在北平坐镇,与北元余孽打了无数交道,应当对这些蒙古鞑子的难缠程度深有体会吧.."
闻听此话,燕王朱棣顿时来了精神,像是找到知己一般,神色气愤的诉苦道:"先生所言甚是.."
"这些蒙古鞑子不仅善于骑射,而且草原广袤无垠,难以寻觅其踪迹。"
"实在是令孤,不厌其烦。"
他虽然早在洪武十一年便就藩北平府,并在前年春天取得大捷,重创了北元丞相和太尉,但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一无所获。
毕竟世代生活于草原上的蒙古鞑子远比他们大明儿郎要熟悉地形地势,通常会提早发现大军的动向,继而主动率众迁徙,躲避锋芒。
日积月累之下,朝廷为此损耗钱粮无数,但却并没有收获应有的回报。
"不错,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故此早在秦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便着手修建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来犯。"
"也正是基于此等原因,天子方才会力排众议,恢复分封至,令尔等宗室藩王坐镇边陲,以护卫朝廷中枢。"
一边说着,曹爽转而在燕王朱棣有些不解的眼神中,自牢房角落寻了些沙土,从上画出了一条线,满脸敬佩的呼喝道:"你且来瞧,若以长城为界限的话,尔等藩王的分布有何规矩?"
"以长城为界限?"朱棣久在北平坐镇,对于大明的舆图早已熟记于心,稍作沉吟之后便胡乱从地上寻了跟稻草,在沙土上比划:"此地是孤的封地,北平府。"
"此地是三哥晋王朱棡的封地,太原府。"
"我们兄弟二人互成掎角之势,扼守我大明帝国边疆。"
作为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嫡子,如遇塞外蒙古来犯,他们两兄弟几乎能够调动大明北方半数以上的军队。
其中晋王朱棡更是能够直接指挥山西全境的军马,兵权比他还要煊赫。
"怕是没有这般简单吧.."不待燕王朱棣起身,曹爽耐人寻味的声音便在牢房中再度响起:"南京城中虽然还有几位亲王尚未就藩,但封地可是早早的选定了.."
"这几位宗藩,燕王可不能忽略不计呐.."
此话一出,身材高大的燕王朱棣尚没有太大反应,但是牢房之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却像是被人猜中心事一般,下意识的缩紧瞳孔,并紧握双拳。
这世上,居然真的有人能够看透他的战略布局,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此人,懂朕呐!
一旁的凉国公蓝玉虽是不懂身旁的洪武大帝为何如此激动,但也不动声色的寻了些沙土,于脑海中回忆着大明的舆图,并以长城为界限,标注着燕王等宗室的封地,表情很是怪异。
他蓝玉打了一辈子仗,也没觉得这些藩王们的封地有何不妥啊?
...
牢房中,谈话还在继续。
若有所思的瞧了一眼嘴角挂着淡笑的曹爽之后,燕王朱棣后知后觉的低语道:"十三弟朱桂已于上月改封为代王,封地为山西大同府。"
"十四弟朱楧改为肃王,封地为平凉府。"
"十五弟朱植改为辽王,封地为广宁府。"
"十六弟朱栴被封为庆王,封地为宁夏。"
"十七弟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
"十九弟朱橞被封为谷王,封地在山西宣府..."
咕噜。
一语作罢,朱棣和一墙之隔的凉国公蓝玉同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黝黑的脸庞上涌现了一抹骇然。
若是算上北平和太原,他们这些位藩王的封地几乎是沿着长城沿线排开,并且顺势连成一片,死死扼守着帝国边陲。
"而这还仅仅是当今天子高瞻远瞩的一部分.."
"除却这长城防线之外,西安秦王,开封周王,兖州鲁王,以及青州齐王则是坐镇黄河沿线。"
"长江沿线,同样有藩王坐镇。"
曹爽的声音还在继续,但经验丰富的燕王朱棣以及凉国公蓝玉已然面色大变,只能用大口呼吸,掩饰内心的惊惶和吃惊。
依着曹爽所说,这三道防线就好似三层枷锁一般,层层将大明中枢所在的南京城护在中间,确保中枢的绝对稳定。
但若是以宗藩内迁的方式削藩,即便不针对距离南京相对较近,分布在长江沿线和黄河沿线的宗室藩王,仅仅将直面北元余孽的"塞王"迁回内陆,也会瞬间打乱朱元璋专门针对北元余孽而镇定的防线。
如此一来,北方游牧民族施加给朝廷的压力便会增加数倍不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若百十年后,我大明边镇军备废弛而塞外又有游牧民族崛起,我大明必亡!"
第6章
"边军废弛.."
"主弱臣强.."
幽静的牢房外,洪武大帝朱元璋神色凝重,一双见惯了生离死别的虎眸下意识瞧向北边,口中喃喃自语。
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卓越的军事家,他正是提前预见到了塞外游牧民族对大明的威胁,方才着手打造了以"塞王"为体系的防御战线,以确保大明国祚永存。
而这个体系得以存在的前提,便是朝廷中枢拥有绝对震慑边陲"塞王"的能力和气度,否则便会导致君臣互相猜忌的局面。
倘若他的标儿尚在,未来几十年内自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后世之君也能平稳过度,明确边陲塞王和朝廷中枢之间的从属关系。
只可惜如今他的标儿已是撒手人寰,被他寄予厚望的"塞王"体系非但无法保障大明的国祚,反而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叔侄相疑的皇室内讧?
想到这里,即便洪武大帝心性如铁,此时也不免面露迟疑之色。
在其身旁,前不久才刚刚于塞外凯旋归来的凉国公蓝玉早已是下意识屏住了呼吸,不敢发出半点动静。
"曹先生此言差矣!"
短暂的沉默过后,阴暗的牢房中猛然响起了燕王朱棣似是有些愠怒的低吼声。
这位常年领兵在外的"塞王"脸色涨红,狭长的眸子中充斥着溢于言表的斗志,在曹爽有些复杂的眼神中激昂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父皇制定的国策固然稳妥,但却不适合生于安乐的后世之君。"
嘶。
倒吸凉气的声音响起,面对着眼前斗志昂扬的燕王,一直在侃侃而谈的曹爽终是露出了些许愕然,随即便是连连颔首。
不愧是历史上唯一以帝王身份封狼居胥的永乐大帝,这份气魄确实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
"燕王想要怎么做呢?"强压住心中的激动,曹爽略有些期待的看向眼前明明正值壮年,但却脸色黝黑,皮肤褶皱的朱棣。
"朱棣愿迁都北平,为我大明永绝后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轰!
闻听耳畔旁激昂慷慨的低吼声,牢房外的洪武大帝忍不住紧握双拳,呼吸骤然急促。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愧是咱的种!"
此等豪言壮志,令他下意识回忆起年轻时冲锋陷阵,征战沙场的感觉。
...
...
"燕王好气魄!"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赞叹声,情绪有些激昂的燕王朱棣也不禁慢慢平静下来,转而有些不好意思的询问道:"曹先生,宗藩内迁所带来的隐患,孤算是解决了吧。"
"不知曹先生口中,刚刚提及的宗室待遇又会有何隐患呐?"
此话一出,仍沉浸在"天子守国门"的豪情壮志中而不能自拔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是赶忙反应了过来,并将耳朵贴在了墙壁之上,神情很是殷切。
实话实说,经过曹爽的分析之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给予"塞外"的权利似乎有些过大了,已是直接影响到了中枢的统治。
但有关于这宗室待遇,为何能与大明"亡国"扯上关系,他却是一头雾水。
难道说他老朱想让自己的后世子孙过的舒服点,也有错了吗?
"很简单,燕王你刚刚也说了,准备效仿前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塞王手中的军权收回中枢。"
"即便你燕王威望甚高,诸藩王皆是不敢反抗,但为了宗室和谐,你燕王多多少少也要在俸禄上做出些补偿吧?"
与刚刚的轻松淡然所不同,曹爽突然直起了身子,一脸凝重的低语道。
"这是自然。"闻言,朱棣便是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
"若如此的话,日益庞大的宗室俸禄迟早要拖垮大明,甚至成为大明亡国的第一要素。"
"为何?"挠了挠头之后,朱棣脸色的不解之色更甚。
"洪武九年,陛下规定亲王俸禄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郡王岁支禄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
"我等塞王坐镇边陲,花费自然是要多些,但这些钱粮也远远达不到曹先生口中的隐患吧.."沉默了几秒之后,朱棣便紧皱着眉头,有些不解的出声道。
虽说他们大明重农抑商,但朝廷供养他们这些宗室藩王实在绰绰有余,这些俸禄怎么瞧也不像是能够拖垮大明的程度啊。
牢房外,洪武大帝朱元璋与凉国公蓝玉也是不约而同的轻轻颔首,眼神中夹杂着一丝不解。
这点钱,算什么?
"你没学过算数吗?"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曹爽满脸鄙夷的揶揄道。
好歹是封狼居胥的永乐大帝,居然连如此浅显的问题,都意识不到?
"呃.."或许是没有料到曹爽会有如此言论,燕王朱棣黝黑的脸上随之涌现了一抹尴尬之色。
他小时候,虽然也曾跟大哥朱标,在宋濂等大儒身旁求学,但奈何他志不在此,学问并没有太多的增长。
不过对于最为基本的算数,他倒是也曾学习过。
"陛下,此人妄议君上,死罪!"
伴随着粗重的呼吸声,凉国公蓝玉满脸不忿,颤抖的话语隐隐有些气急败坏的意思。
说话就说话,这曹爽怎么还指桑骂槐呢?
这大明朝,谁不知晓这宗室俸禄乃是身旁的朱元璋亲手制定的,而朱元璋的幼年经历又是人尽皆知...
当然,他绝不会承认,他之所以如此激动,跟他也没有念过书,没有学过算数之间,不存在半点关系。
"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
"没学过就没学过,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不满的瞥了一眼身旁的悍将,洪武大帝朱元璋略带嘲弄的训斥道,但其眼眸深处却也涌现了一抹转瞬即逝的心虚。
这钱算的不对吗?他还觉得给少了呢。
"燕王,据我所知,你的膝下暂有三子,其余成年藩王膝下也育有子孙吧。"牢房中,曹爽的声音悠悠响起,但其眼神却是愈发隐晦不定。
"先生所言甚是.."朱棣仍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毫不在意的点了点头。
即便是加上他的三个儿子,他们"燕藩"一脉每年能够领取到的俸禄也不过七万石而已,有何不妥的?
"皇帝之子为亲王,亲王除嫡子外为郡王,郡王除嫡子外为镇国将军。"
"而后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父死子继之下,不出百年,我大明宗室的俸禄便会占据朝廷岁收的四分之一,乃至于更多。"
"燕王殿下,这些钱粮还不算隐患吗?!"
说到最后,曹爽猛然于凌乱的杂草起身,居高临下的盯着不知何时瘫软在地砖上的燕王朱棣,表情狰狞的吓人。
第7章
"何至于此.."
"何至于此.."
牢房外,洪武大帝朱元璋像是被人抽去了全部力气一般,浑浑噩噩的瘫软在地砖之上,往日里刚毅肃穆的双眸中满是迷茫。
他没有料到,最后对大明造成负担,乃至于威胁到这日月山河的,竟然是他最为在乎的宗室们。
在他眼中,这些投胎到老朱家的"皇子皇孙"们应当在恪守己身的同时,不断开枝散叶,如此才不辜负他亲手打下的这万里江山。
可是依着曹爽所说,用不了百年的时间,这些皇子皇孙们的俸禄便足以占到朝廷岁入的三成以上。
如此说来,这些皇子皇孙们反倒是成为了大明的蛀虫,成为了他老朱深恶痛疾的"地主豪绅"。
"曹先生,真的如此严重吗?"勉强吞咽了一口唾沫之后,燕王朱棣有些迟疑的低喃道。
他仍是有些无法想象,大明的这些宗室们该多能生,方才能使宗室俸禄达到朝廷岁入的三成以上。
闻言,曹爽便冷笑一声,转而有些怜悯的看向眼前的"永乐大帝":"如若只是这样,还不配称之为严重。"
"只怕百余年后,便有宗室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境遇比之那流民乞丐还要不堪!"
自秦皇统一六国以来,宗室间待遇天差地别的,也唯有大明朝了。
嘶。
听到这里,燕王朱棣终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似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若不出意外,这曹爽口中的"宗室"自是包括他朱棣的子孙后代。
一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有可能穷困潦倒,境遇甚至不如流民乞丐,朱棣便忍不住心惊胆颤,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不断滑落。
相比较"如临大敌"的朱棣,一墙之隔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表现更加不堪,其魁梧的身躯不断颤抖着,脸上呈现了一抹痛苦之色,眼前不断闪现早已被他遗忘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
他是真真切切的当过流民乞丐,知晓食不果腹的滋味有多难熬。
若非前元苛政,百姓民不聊生,或许他朱元璋至今还在於皇寺为僧呐!
当然了,做一名心无杂念的僧人也没什么不好,但是造反对他而言,可以更加的海阔天空嘛。
"曹先生,孤还是有些不解.."就在朱元璋沉浸在儿时痛苦回忆的时候,朱棣略显沙哑的声音重新在牢房中响起。
"问。"
"我大明宗室的待遇较之历朝历代虽是有所提升,但历朝历代.."
"你是想说,为何历朝历代,均是没有出现过宗室压倒朝廷中枢的情况吧?"未等朱棣说完,曹爽便有些粗暴的将其打断,脸上涌现了一抹恨铁不成钢的神色。
人果然还是得多读书。
"还请曹先生赐教.."尽管瞧出了曹爽脸上溢于言表的不满和失望,但朱棣却不敢发作,反倒是像个虚心求教的学生一般,小心翼翼的点头道。
"你自己说,从秦皇统一六国开始,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哪些大事.."
幽静的牢房中,曹爽掷地有声的咆哮好似惊雷,猛然在朱棣和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耳畔旁炸响,令父子二人心神剧烈的颤抖起来。
"秦皇统一六国,二世而终,国祚不过十余年.."
"前汉开国不久,便有吕氏乱政,后又有七国之乱,宗室人数骤减.."
"曹魏得位不正,享国四十余年.."
"司马氏篡权夺政,八王之乱使我汉人江山沦陷.."
"隋朝二世而终.."
"唐朝初建,太宗李世民杀兄弑侄,屠戮宗室,后武周代唐,险些将大唐宗室屠戮殆尽.."
"前宋斧声烛影,太祖子嗣单薄,后又有靖康耻.."
自言自语到最后,燕王朱棣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其涨红的脸颊上充斥着不敢置信之色。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经由曹爽的分析之后,他方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秦皇统一六国以来的大一统王朝,均是不可避免的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内讧",导致宗室人数骤减。
故此,历朝历代从未真正意义上发生过宗室俸禄,对朝廷中枢造成沉重负担的情况。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如若孤以提高宗室俸禄的方式收回藩王兵权,必会给后世子孙造成沉重负担,甚至威胁到我大明江山的统治?"
沉默良久之后,燕王朱棣怯懦的声音幽幽响起,其眼神中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彩。
"宗室不比将校勋贵,杯酒释兵权乃是饮鸩止渴。"
"除非能在宗室传承的根源上予以掣肘。"
"这一点,唯有前两代的君王有资格解决。"
见朱棣面露挣扎之色,曹爽也没有多说,简单分析了几句之后,便回到了刚刚的角落里。
毕竟他也没有指望短时间内便能说服眼前的燕王朱棣"回心转意",提前下定"靖难"的决心。
...
...
牢房外。
洪武大帝朱元璋抖如筛糠,冷汗早已打湿了其贴身的衣裳,原本红润的嘴唇也毫无血色。
自己亲手制定,并且引以为傲的"皇明祖训"竟会给后世子孙造成如此严重的负担吗?
若是允炆那孩子即位,大明朝也会遵循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的"定律",爆发手足相残的内讧吗?
"陛下.."
不动声色的抹去了额头上的冷汗,凉国公蓝玉轻轻将身旁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搀起,心中也是掀起了一阵滔天骇浪。
刚刚那人所说,实在是颠覆了他心中的认知。
"蓝玉,"及至群臣二人有些浑噩的迈出锦衣卫诏狱之际,洪武大帝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而以命令的口吻吩咐道:"即刻派人,调查刚刚说话之人的身份。"
"同时不要让任何人接近此地。"
"另外,今日之谈话,你若是敢透露半个字眼.."话未说完,一股强烈的杀意便自朱元璋的身体中喷涌而出,令凉国公蓝玉诚惶诚恐的弯下了身子。
"蓝玉不敢!"
开玩笑,今天这事的性质可比他昔日酒醉"强推"北元王妃要严重许多,甚至直接关系到大明下任储君的人选。
他就算在混不吝,也知晓轻重。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曹爽章节精彩又独特,深深的吸引着书友的眼球,小说很精彩,快来一起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