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作者 大鹅踏雪泥简介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作者大鹅踏雪泥小说在哪看_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作者大鹅踏雪泥新章节更新。《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作者大鹅踏雪泥》完结章节阅读,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作者大鹅踏雪泥是这本书的主角,是网络作者七十年代随军日记作者大鹅踏雪泥倾力打磨的书籍。这本小说内容非常好,情节引人入胜,描写生动,大力推荐。小说内容精彩阅读:第二回第三回都是在北山山脚,好在没有在自家旁边,否则闻嘉嘉肯定是要发疯的。魏岱又说:“得放在水草盛的地方,因为这种地方鱼多虾多。这个湖里的鱼基本都是食草鱼,或者是杂食性鱼,这里鱼的密度肯定要比围栏那边的要大。”闻嘉嘉就道:“如果能捕到草鱼就好,鲤鱼鳊鱼也不错。”魏岱笑笑:“也就这几种鱼了,等明儿地笼里要是没货,那我就搞个鱼竿来,咱们钓头草鱼红烧了吃。”说话间,地笼已经放好了。不是浅水区、却又不算深的地方,有水草的地方,水流湍急的地方……闻嘉嘉从魏岱这儿学到不少放置地笼的小技巧。放完,天渐渐暗下。但天边还留有一抹金灿灿的夕阳给晚归的人指路。冬季的天空就冷酷无情多了,这个点儿你在外头走路得打手电筒才行呢。
章节试读
第二回第三回都是在北山山脚,好在没有在自家旁边,否则闻嘉嘉肯定是要发疯的。
魏岱又说:“得放在水草盛的地方,因为这种地方鱼多虾多。这个湖里的鱼基本都是食草鱼,或者是杂食性鱼,这里鱼的密度肯定要比围栏那边的要大。”
闻嘉嘉就道:“如果能捕到草鱼就好,鲤鱼鳊鱼也不错。”
魏岱笑笑:“也就这几种鱼了,等明儿地笼里要是没货,那我就搞个鱼竿来,咱们钓头草鱼红烧了吃。”
说话间,地笼已经放好了。
不是浅水区、却又不算深的地方,有水草的地方,水流湍急的地方……闻嘉嘉从魏岱这儿学到不少放置地笼的小技巧。
放完,天渐渐暗下。
但天边还留有一抹金灿灿的夕阳给晚归的人指路。冬季的天空就冷酷无情多了,这个点儿你在外头走路得打手电筒才行呢。
翌日。
一大早的魏岱就起床去收地笼,此刻闻嘉嘉还没醒。
等她醒来时,地笼已经收回来了。
闻嘉嘉揉揉眼睛,刚睡醒的她还不适应室外强烈的光线,听到动静后还有些迷瞪,站在房间窗边向外看。
“收多少回来?”她问。
魏岱抬头:“你醒了!”
他提了桶水放在院子中,将地笼里的货物倒进去。
“有大货!”他说,“想吃的草鱼没有,但是有鲤鱼。”
“估计……”魏岱弯腰上手掂量掂量,“估计有三斤多重。”说完滋溜一下,鲤鱼从他手里滑落到地上。
其实这已经算是很轻的鲤鱼了,鲤鱼每年都能长一到两斤的肉,他曾经在江里捉到过18斤的鲤鱼,听村里老人说他们村里甚至有人捕捞到过42斤的鱼王。
但那是还是旧社会,县城里有吃人血肉的官,村子周围也有敲人骨髓的大地主。
拿条鱼王村里没保住,被地主家的下人给带走了,只留下两张不值钱的金圆券。金圆券是啥玩意儿,嫌引火都不好用的金钱。
不过在拥有多年吃鱼经验的魏岱看来,最好吃的鲤鱼反而是一斤半左右重的鲤鱼。
这个重量的鲤鱼最嫩,把两边鱼腹的白线去了,就会连鱼腥味都没有。
闻嘉嘉惊喜万分:“还活着呢!快点把它放到水缸去,中午咱们做红烧鲤鱼吃。”
魏岱抬头看眼天色:“你要不瞧瞧手表,都九点半了,要不干脆杀了?”
噢!都九点半了。
闻嘉嘉抬起手腕,“那就杀吧。”
昨晚睡太晚了,她还想着今天早上一起和魏岱去取地笼呢。
除鲤鱼外,还有几条不到一斤的小鱼,以及四个螃蟹等。
螃蟹两大两小。大的有她手掌舒展开那么大,小的只有她拳头那般小。
而闻嘉嘉心心念念的小龙虾也有,而且还挺多的,趿拉着拖鞋跑到jojo院里数一数,总共有16个呢,但还是不够炒一盘的,更不值得她炸蒜蓉作配。
“要不今天再去下几个地笼?”闻嘉嘉跑去洗衣池边问魏岱,“再捉些螃蟹和小龙虾。”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魏岱把手腕伸到她面前:“帮我把袖子拉拉,袖口太大老是掉。”
闻嘉嘉帮他把袖口卷起来,乜他一眼:“这种天气还穿啥长袖。”
魏岱都不想说什么了,看着闻嘉嘉的眼神中都充满啊怨念。他为啥穿长袖?还不是因为短袖上带着一股浓厚的花香,这哪个铁铮铮的真汉子能受得了!
闻嘉嘉接收到他眼神里的意思,轻咳两声缓解尴尬。
这是不小心嘛,当时没想到这一茬,直接把精油涂抹到纸上,将纸放到衣柜里熏衣服去了,她的衣服香香的没错,魏岱的衣服也同样香香的,染上同款月季香。
好在她只把涂了精油的纸往装着夏装的那扇衣柜中放,保住了魏岱的其他衣服。
“啪”了一声,闻嘉嘉轻轻拍魏岱手臂:“你还没说呢,要不要再去下些地笼?”
魏岱心说:我还有得选择吗?
他点点头:“下,再下三个四个五个,等会儿我就编。”家里可只有一个地笼,好在竹篾有不少。
闻嘉嘉满意了,这才离开去吃早饭。
早饭是小米粥配油条和咸鸭蛋。
随着天气变热,闻嘉嘉看见油腻的食物都怕的不行,几乎日日早上都是喝粥。
羊奶……哦不,现在是牛奶了。工作日时牛奶被她灌到水壶里带到药厂喝,休息日时则是当下午茶喝。
惬意午后,用清明后新炒的茶叶煮奶茶,煮完的奶茶装去水壶中,扔到冰冷的山泉水中湃着,湃半小时奶茶也同山泉水一个温度了,冰凉冰凉的,喝着很是爽快。
粥多少杂粮粥,等家里寄小米来后,喝的基本都是小米粥了。
咸鸭蛋也是家里寄来的,不过是上上回寄的,比闻嘉嘉腌的还要更好吃些,一吃就知道是魏岱爸爸腌的,他腌的鸭蛋酒味儿会更重,咸味儿却会更淡。
据信中所说,鸭蛋还是找浮阳买的呢。闻嘉嘉吃着就感觉格外的亲切。自己好歹也照顾过那群鸭子一段时间,千里之外还能吃到它们下的蛋哪里会不感亲切呢。
信中还说浮阳的养鸭大业有扩大了,干得如火如荼,如今县城里的几家供销社用的都是浮阳鸭蛋。
闻嘉嘉挺为老家高兴的,毕竟自己在浮阳度过一段还算美好的时光。刚穿越来那段时间心如浮萍,是浮阳给了她安全感和踏实感。
油条就不必说了,食堂买的。
食堂师傅炸的油条真不错,这回是茴香小油条,只有两根手指粗,不酥还软,但香啊,特别的香,也不晓得人家怎么调的味儿。
闻嘉嘉嚼吧嚼吧,越嚼越香,而且还挺有嚼劲的。
“下回还买这油条。”闻嘉嘉对拎着鱼进门的魏岱说,“它不油,吃着不如大油条腻。”
“是吧,我也觉得这种小油条好吃,老赵不是很爱做,说是还要加茴香花椒,不如大油条划算。”魏岱将鱼放到厨房里,用盘子装着,又用刀将鱼两面都划上几刀,撒着食盐,倒些黄酒腌。
闻嘉嘉皱皱眉:“大油条费油!”其实真算起来,还是小油条划算。
“我也是这么说的。”魏岱笑笑,“不过你放心吧,往后大概会多做这种油条了。”
“为啥呢?”
“因为领导吃着也说好啊。”魏岱说着笑容更灿烂了,“师长今天也在食堂吃饭,他是河省人,边吃边喊好,还说要是有碗胡辣汤就更美了。不过胡辣汤没有,小油条食堂无论如何都是要留下的。”
闻嘉嘉心想,还是当领导好。
人家领导肯定没那意思,但其他人自然会根据领导的反应揣度出人家的意思。
闻嘉嘉油条吃得嘎嘎香,魏岱买了半斤,他和两姑娘只吃了一半,剩下的全被闻嘉嘉给造完了。
吃完油条,看魏岱编地笼。
他编东西的速度很快,竹篾在他手中仿佛生出生命,能自主地钻进魏岱想让它钻进的地方。
很快,框架好了,他没继续编,而是又做两个框架出来后才进入下一步骤。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可不少,闻嘉嘉本想上手帮忙的,奈何她看半天也学不会魏岱的这种编法,于是只能帮忙递竹篾,帮忙倒水给人家喝。
中午时,三个地笼总算编好了,加上旧地笼,魏岱都把它们给放到湖中去。
“走吧!”他拍拍手上的灰,“别着急,得等到晚上才能收。”
中午吃的是红烧鲤鱼。
红烧鲤鱼也算道硬菜,用油把鱼皮煎黄煎皱后在倒入调料加入水盖盖焖煮。
可惜没豆腐,闻嘉嘉心想。
她很喜欢在红烧鱼里面放豆腐,豆腐同样煎一遍和红烧鱼一起焖煮,煎过的豆腐都带着微小的孔洞,鱼汁自然会煮到豆腐内部,咕嘟咕嘟的,那味儿谁吃谁知道!
做完红烧鱼,再炒个青椒茄子,最后煮碗清新的丝瓜汤,午饭完成了。
菜的份量都很大,晚上还能再吃一顿,闻嘉嘉很是满意。
午后,闻嘉嘉又开始煮奶茶喝。
真汉子魏岱虽然嘴上推拒,但手还挺诚实的,闻嘉嘉塞两遍他就接过杯子,一口又一口的喝起来。
闻嘉嘉和他说了这两个多月发生的事情,又问:“你这次出完任务回来,短时间内应该没啥长期任务了吧?”
魏岱摇摇头:“不确定。”
他过两个月大概还要出趟长期任务,但这事儿不能和媳妇说,一是有规定,二是现在就告知媳妇,平白让她提前两个月不高兴。
闻嘉嘉却默认他没任务了,高兴地又往他杯子倒了些奶茶。
“新厂说是还得三四个月才能开呢,到时候是九十月份了吧。你要是出任务,我又忙,家里的两个小孩是真没人看了。”她叹声气,这般说道。
魏岱倒是不怎么担心。并不是因为他不关心闻春和闻萱,而是这里部队里,总不会让两个小孩没饭吃。
再就是五六岁的姑娘,在家里总是不会受伤的。
剪刀,菜刀,火柴盒,插头……这些危险的东西闻春和闻萱碰都不会去碰的。
魏岱又喝口奶茶:“新厂基础设施会比药厂好吗?”
闻嘉嘉摇摇头:“新厂是旧医院改的,药厂七成地方都是新建的。比不过,完全比不过。”
“就没有一处地方是新的?”
“那倒是有……但我也没去瞧过呀,我只是听人说的。”闻嘉嘉啧了声,“反正我现在申请是打下来了,薛主任说领导不乐意放我离开,还真不乐意哈,我怪抢手的。”
闻嘉嘉说着说着,又笑起来。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被人抢的滋味真好啊,她自信心都膨胀好多了呢。
闻嘉嘉甚至都想过,等改革开放了,若魏岱还在这里服役,医玻厂办不下去后她可以试着盘下来,做医药也是很赚钱的,而且她还有个金手指能帮忙。
晚上八点,两孩子睡觉后夫妻俩趁着外头还有动静的时候赶紧去收地笼。
没办法,部队夜里是不允许无缘无故随处走动的,特别是九点熄灯后。
他们家这个收地笼,就不在“有缘有故”的范围内。
天一热,虫蝥多不胜数,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
更有不知名的鸟类被经过的人惊到,扑棱着翅膀,翙翙飞走了。
闻嘉嘉手电筒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一照,魏岱连忙将她眼睛捂着:“别看,我怕你晚上睡不着觉,睡着了也得做噩梦。”
她更好奇了:“啥玩意儿啊我看了就能做噩梦啦。”
魏岱:“你看个蛾子都吓得尖叫的人,还能看猫头鹰?”
他媳妇胆子是真小,怕各种蛾子,还怕蛇怕黄鼠狼,连稍微大点儿的蟑螂看到后都得喊他来收拾。
闻嘉嘉连忙挽紧魏岱的手臂,只觉得头顶凉飕飕的。
猫头鹰她当然怕啊,想想都还怕,明明是鸟类却长着一张那样的脸……
“快走快走。”闻嘉嘉催促,手电筒连忙照回地面,决定再也不好奇乱照了。
一路上,两人遇见不少人,魏岱招呼都打了五六个。
“都是去钓鱼的。”魏岱说,“趁着晚上钓几条鱼贴补家用,现在湖边肯定还很热闹。”
两人来到湖边,果然如此。
虽然黑乎乎的看不清人,但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闻嘉嘉已经发现四五个坐在岸边钓鱼的人了。
她凑到魏岱耳边悄悄问:“他们为啥不下地笼呢?”
魏岱失笑,用手指关节敲敲她脑袋:“你当地笼这么好下的吗?想下地笼得有地笼,最好的地笼是密网做的,不过这种密网难买,而且还贵。但若是用竹子做的地笼,首先你得会做啊,可编法复杂,没点竹篾手艺的人让他看三遍他都学不会。”
闻嘉嘉点头,觉得言之有理。反正她三遍看下来是还晕乎乎的,手不会脑也不会。
“再就是饵料了,咱家地笼的饵料是我亲调的,经过好多鱼验证过的,一般的饵料可吸引不来这些机灵的鱼。”
闻嘉嘉又点头,魏岱做饵料确实有一手。
据他所说这还不是他极限,他用过羊油做饵料,那次足足捉了一斤多的虾,五条的鱼,和数不尽的螃蟹和鳝鱼泥鳅。
不过没有羊油,也不差就是了。
夫妻俩偷偷摸摸绕到对岸那边去放地笼,聪明的可不止他们俩,魏岱就瞧见水面上多出几个地笼标记。
“不晓得谁抢先一步来放。”魏岱说。他原先看好的位置已经被占了两个。
闻嘉嘉在这过程中心惊胆战的,生怕有蛇从草丛里钻出来。
四个地笼魏岱放了将近半小时才放好,此刻已经快要九点了,两人加快回家的步伐。
夜钓的人走的还比他们更快,这段路暗,黑暗中还真认不出这些人是谁。
一夜好眠。
第二天是工作日,闻嘉嘉卡点出门上班,完全忘了地笼的事儿。
而魏岱洗过碗后就去收地笼了,收完后才去工作。
地笼没及时收,很可能就得被别人收走。
这回货物满满,每个地笼都比昨儿下的地笼收获更多,三个大木桶才勉强装下。
一斤以上的鱼总共六条,螃蟹有半桶,黄鳝两条,水蛇一条。
不过他媳妇怕蛇怕得要命,魏岱也就没把水蛇留下,而是送给了隔壁谢阳。
谢阳也没要,后来被包姐拿走了。
包姐说是要拿去和石斛淮山党参一起煮了吃,还说这样吃着对人好。
其余的大多都是小龙虾了,足足有一桶的量,足够他媳妇炒个两三顿的。
闻嘉嘉到药厂后才想起来这事,不等她猜测这次地笼能捕捞到多少后薛主任来喊她了,喊她干啥?喊她去看新工厂。
“能进去啦?”闻嘉嘉惊讶。
薛主任:“你们不行,但这回是咱们和化工厂一起去的,集体行动才可以。”
闻嘉嘉懂了,个人行动怕出事。
也对,里面说是新厂,但同时也是建筑工地啊,哪里能随便放人进去。
九点半整,一行人出发去新厂。
新药玻厂不算远,药厂的一行人直接走到的那边。化工厂的人倒是坐公交车来的,好在他们提前出发,两行人几乎前后脚到达。
闻嘉嘉默默数了数,得有30多人,她跟在薛主任后面一点儿都不起眼。
新厂已经挂牌了,门口左侧挂着“临和市医药玻璃厂”几个大字。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闻嘉嘉认真看两眼,觉得有些像东北那边民国时期留下的建筑,她猜测这座楼是几十年前外国人修的。
这般想着,队伍里有人就道:“老医院的这座楼用许多年了吧?”
有人就回答:“可不!少说也有六七十年。我妈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楼就在了,她说我姥爷当年还来这里拉过车呢。牢固是真牢固,当年可是找了好多壮丁盖的楼,亏得是新社会,咱们才能进到这里。”
这楼从前说外国人的医院,五成都是黄头发绿眼睛的外国人,普通百姓没那个胆也没那个钱敢踏足这里。
后来被国家收缴,改成市医院。
等市医院搬迁后这里就空下来了,原先政府想把它改成防疫站的,但面积又太大,正琢磨着要不要再加个兽医站等其他部门时,药厂和化工厂的申请就打上去了,经过讨论后把这片地方批了下来。
这座洋楼从外面看很大,进去后发现更大。
评论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作者 大鹅踏雪泥》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命运故事令人心碎。故事的剧情扣人心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局如何。
这本小说《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作者 大鹅踏雪泥》充满了感人瞬间,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坚持令我感到振奋。作者以深情和智慧的笔触刻画了角色,让我深受感动。
《七十年代随军日记 作者 大鹅踏雪泥》简直是一本关于复仇和正义的故事。男主的力量和对抗邪恶的决心令人振奋。这本书充满了紧张的战斗,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我不禁跟随男主一起踏上复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