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热搜《大明海魂》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郑铭洪武)全文免费阅读无广告

「大明海魂」小说精彩章节试读_「郑铭洪武」章节试读

大明海魂

已完结 免费

现代历史系研究生郑铭,因古籍意外触电,重生洪武末年,成为郑和刚收养的孤儿。他携前世历史认知,深知郑和下西洋的惊天机遇,立志借东风闯荡远洋,铸就不世之功。初入龙江船厂,他偷学技艺,以现代船舶知识改良船身加固与罗盘精度,崭露头角被郑和留意;加入龙江卫后,他展露格斗、射箭天赋,与周虎、沈石结下生死战友情,更邂逅工匠之女沈落雁,两人因造船改良互生情愫,约定共赴远洋。随郑和首航南洋,郑铭以“海况预判法”挽救船队,设伏生擒海盗头目,晋升小旗官;二次下西洋时,他深入陈祖义海盗巢穴绘制布防图,率队奇袭斩敌猛将,获封明威将军,获准筹建舰队。镇守浙东沿海,他创“近海游击战术”荡平倭寇,主导打造“应龙级”巨舰,力挫朝廷保守派,推动远洋舰队扩编。突破印度洋、绕过大明角(好望角),他震慑葡西船队,在地中海与威尼斯结盟扬威,更邂逅澳洲土著公主苏兰娜。第四次下西洋,他率分舰队发现澳洲,以“招抚为主、威慑为辅”建立明兴城;横渡太平洋发现东胜洲(美洲),比哥伦布早数十年改写历史。最终,郑铭凭赫赫功勋受封澳洲王,执掌全球航道,铸就大明日不落海权帝国。随航海传奇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开拓与守护的永恒典范。

一、燕府栖身,窥见波澜

雪后的南京城郊,寒气尚未消散,踩在积雪上的脚步会发出 “咯吱” 的轻响,像是在为这肃杀的冬日添上一丝微弱的生机。郑铭跟着郑和穿过两条狭窄的街巷,远远便望见一处规整的院落,院墙由青砖砌成,虽不算奢华,却透着一股沉稳肃穆之气。这便是郑和在南京的居所,因紧邻燕王府,平日里往来之人多是燕王朱棣的亲信下属,气氛远比别处凝重。

“往后你便住在这里,平日里莫要随意出门,府中规矩不多,但需谨记‘少言多听’。” 郑和推开朱漆大门,一股淡淡的松木香扑面而来。院内打扫得十分干净,积雪已被清扫至墙角,几株腊梅傲然挺立,枝头缀着未化的雪粒,暗香浮动。

郑铭跟着郑和走进东厢房,房间不大却收拾得整洁,一张木板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墙角堆着一捆新劈的柴火,散发着干燥的草木气息。“你身子还弱,先好生休养,每日的饭菜会有人送到门口。” 郑和放下带来的一个小包袱,里面是几件粗布衣裳和几本线装书,“我白日需处理公务,晚间回来教你读书写字。”

郑铭点头应下,目送郑和离去后,才缓缓走到窗边。窗外是一方小小的天井,透过天井能看到正屋的屋檐,屋檐下挂着的灯笼上,隐约能看到一个 “郑” 字。他抬手抚摸着粗糙的窗棂,心中感慨万千。这里虽不是锦衣玉食的府邸,却是他在明初的第一个落脚点,更是靠近权力核心与历史节点的关键之地。

接下来的几日,郑铭遵照郑和的嘱咐,甚少出门,每日除了进食休养,便是翻看郑和留下的书籍。这些书多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书页泛黄,边角磨损,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郑铭虽对这些古籍并不陌生,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品读,却别有一番滋味。他知道,在这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时代,识字读书是立足的基础,更是获取信任、接近核心的敲门砖。

白日里,府中的仆役往来穿梭,脚步轻捷,说话时也多是低声细语,透着一股谨慎。郑铭偶尔会坐在窗边,假装看书,实则留心听着外面的动静。仆役们的闲谈碎片,像是一块块拼图,在他脑海中勾勒出当下的时局轮廓。

“听说宫里的老爷子病得越来越重了,太孙殿下日日守在床边,连朝会都少开了。” 一个扫地的老仆低声对同伴说。

“可不是嘛,昨日我听采买的老张说,京城里的卫所都加强了戒备,城门盘查得严得很,怕是有大事要发生。” 另一个仆役接话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安。

“还有那军饷的事,咱们府里还好,听说城外的卫所,军饷都拖了三个月了,好多士兵都在抱怨呢。”

“嘘!小声点!这种事也是能随便说的?要是被上面听见,有你好果子吃!”

谈话声渐渐远去,郑铭却陷入了沉思。朱元璋病重、朱允炆监国、军饷拖欠、卫所戒备森严,这些信息与他所知的历史完全吻合。洪武三十一年,注定是大明王朝多事之秋,一场围绕皇权的风暴,已在无声中酝酿。他深知,这场风暴一旦爆发,必将席卷整个天下,而他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儿,若不能尽快练就本事,终将在乱世中身不由己。

全网热搜《大明海魂》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郑铭洪武)全文免费阅读无广告

二、灯下授业,乱世箴言

夜幕降临,南京城渐渐沉寂,唯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更夫的梆子声,划破夜空的宁静。郑和处理完公务归来,一身寒气,他搓了搓手,走到郑铭的房间。

“今日看书可有心得?” 郑和在书桌旁坐下,目光落在摊开的《论语》上。

郑铭连忙起身回话:“回养父,孩儿今日看了‘为政’篇,虽有些地方不甚明白,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孩儿略懂几分。” 他刻意表现得谦逊,既不显露过多学识,也不显得愚钝。

郑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年纪尚幼,能有此领悟,已是不易。” 他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 “文”“武” 二字,“乱世之中,生存为要。这二字,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养父的意思是,既要读书识字,也要习练武艺?” 郑铭问道。

“正是。” 郑和点头,“有文才,可明事理、辨是非,若有机缘,能入仕为官,执掌权柄;有武力,可保自身、护亲友,乱世之中,拳头硬才能站稳脚跟。你父母早逝,孤身一人,往后凡事只能靠自己,这文武二艺,缺一不可。”

郑铭心中一凛,郑和的话虽朴实,却道尽了乱世生存的真谛。他知道,郑和此刻的教导,并非仅仅是养父对养子的关怀,更是基于自身经历的肺腑之言。郑和早年历经磨难,若非兼具智慧与胆识,又怎能在复杂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燕王朱棣的亲信?

接下来的日子,郑和每日晚间都会抽出一个时辰,教郑铭读书写字。郑铭凭借现代的知识基础,学习进度极快,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都远超同龄孩童。他刻意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只表现出 “悟性高、学得快” 的特质,既不让郑和起疑,又能赢得他的重视。

“你的字虽还稚嫩,但笔画工整,颇有风骨,可见用心了。” 郑和看着郑铭写的楷书,满意地点点头。他拿起郑铭写的 “海” 字,若有所思地说,“你似乎对‘海’字格外上心?”

郑铭心中一动,知道自己的小心思或许被郑和察觉,便顺势说道:“孩儿听府里的仆役说,海无边无际,里面有无数珍奇宝物,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国家,心中便十分向往。”

郑和闻言,眼神微微闪烁,沉默片刻后说道:“海虽广阔,却也凶险万分。风暴、巨浪、海盗、未知的暗礁,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而且,朝廷如今厉行海禁,‘私出海’乃是重罪,轻则流放,重则斩首。” 他顿了顿,看着郑铭,“你年纪还小,莫要被传言误导,安稳学好本事,才是正途。”

郑铭表面顺从地点头,心中却不以为然。他知道,郑和心中对海洋的向往,绝不亚于自己。历史上,正是这位传奇人物,在不久的将来,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航海奇迹。他此刻的告诫,或许只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或许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不得不保持的谨慎。

夜深人静时,郑铭常常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郑和的话,也不断梳理着当下的局势。朱元璋病重,朱允炆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靖难之役已是箭在弦上。而郑和作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必然会深度参与其中。他若想在这场乱世中立足,甚至参与到未来的航海事业中,就必须紧紧抓住郑和这根 “救命稻草”,用实力赢得他的完全信任。

三、城郊见闻,直面现实

几日后,郑铭的身体渐渐恢复,便向郑和请求,想每日清晨到府外散步,活动筋骨。郑和思索片刻后应允,但反复叮嘱他 “不可走远,不可与人争执,日落前务必归来”。

得到许可的当日清晨,郑铭便走出了郑府。此时天刚蒙蒙亮,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空气清新却寒冷刺骨。他沿着街巷缓缓行走,目光不断打量着周围的景象。

街道两旁的房屋多是砖木结构,高低错落,有些店铺已经开门,掌柜的正忙着清扫门前的积雪,伙计们则在店内整理货物,吆喝声此起彼伏,透着一股市井的烟火气。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景象之下,郑铭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安。

走到城郊结合部时,景象渐渐变得萧条。路边的房屋多是破败的茅草屋,墙体斑驳,有些甚至已经坍塌了一角。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墙角,身上盖着破旧的麻袋,瑟瑟发抖,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们的脸上满是污垢,嘴唇干裂,看到路过的行人,便伸出枯瘦的手,低声乞讨:“好心人,给点吃的吧……”

郑铭心中一酸,他虽从史料中得知明初百姓生活不易,却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苦难。他身上没有食物,也没有钱财,只能加快脚步,避开那些让他心中刺痛的目光。

往前走了不远,一阵争吵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躲在一棵老槐树后,悄悄望去,只见几个身着卫所军装的士兵,正围着一个老农,抢夺他肩上的粮袋。老农死死抱住粮袋,苦苦哀求:“几位官爷,这是我家过冬的口粮,要是被你们拿走了,我们一家老小就活不下去了!求求你们,高抬贵手啊!”

“少废话!” 一个满脸横肉的士兵一脚踹在老农身上,老农踉跄着摔倒在地,粮袋掉落在地,里面的谷子撒了一地。“如今军饷都发不下来,我们当兵的都快饿死了,拿你点粮食怎么了?识相的就赶紧滚开,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

士兵们说着,便用刺刀挑起地上的谷子,往自己的行囊里装。老农趴在地上,看着撒落的谷子,悲痛欲绝,却敢怒不敢言。

郑铭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朝廷正规军的卫所士兵,竟然会公然抢掠百姓的粮食。这一幕,彻底打破了他对明初 “盛世” 的幻想。所谓的 “洪武之治”,或许只是史书上的粉饰,在底层百姓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流离失所与苛政欺压。

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与震惊,悄悄退了回去。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他终于明白,郑和所说的 “乱世”,并非仅仅指朝堂之上的权力争斗,更是底层百姓的生存绝境。在这样的时代,没有实力,没有靠山,只能任人宰割。

回到郑府时,天已近中午。郑和正在院中踱步,看到他回来,便问道:“今日出去,可有什么见闻?”

郑铭犹豫了片刻,还是将自己在城郊看到的景象如实说了出来,只是隐去了自己躲在一旁偷看的细节。“养父,孩儿看到城郊有许多流民乞讨,还有卫所的士兵抢掠百姓的粮食,这…… 这是为何?”

郑和闻言,脸色沉了下来,沉默了许久才说道:“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北方边境又需重兵驻守,军饷拖欠已是常事。有些士兵耐不住饥饿,便做出这等出格之事。至于流民,去年长江水患,淹没了不少田地,百姓无以为生,只能四处乞讨。”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这乱世之中,诸多无奈,你日后会慢慢明白。”

“那…… 就没有人管吗?” 郑铭追问道。

“管?” 郑和苦笑一声,“宫里的老爷子病重,太孙殿下自顾不暇,各地官员多是明哲保身,谁愿多管闲事?再说,卫所的士兵,多是各地藩王的旧部,如今局势微妙,谁又敢真的严惩?”

郑铭心中一震,郑和的话,让他对当下的局势有了更深的认识。朝廷内部权力真空,地方官员尸位素餐,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卫所军队军纪败坏,流民遍地……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四、燕府密谈,暗布棋局

接下来的几日,郑铭依旧每日清晨外出,只是不再走远,多是在郑府附近的街巷徘徊,观察着来往的行人与动静。他发现,郑府的往来人员渐渐多了起来,且多是身着便服、神色匆匆之人,他们进入郑府后,便会直奔正屋,与郑和密谈许久才离开。

这日傍晚,郑铭正在房间里练习写字,忽然听到隔壁正屋传来郑和与下属的谈话声。声音压得很低,但因房间相邻,且门窗并未完全关严,一些断断续续的话语还是传到了他的耳中。

“…… 燕王殿下那边有消息了,让咱们务必盯紧龙江船厂的物料,尤其是桐油、铁钉和硬木,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一个陌生的声音说道。

“此事我已知晓,近日我已让人去船厂查过几次,物料储备还算充足,只是监工不力,有些工匠偷工减料,船身修缮的质量堪忧。” 郑和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不满。

“那要不要…… 换掉几个监工?”

“不可。” 郑和否决道,“船厂的监工多是朝廷委派,背后牵扯甚广,贸然换人,恐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今局势微妙,咱们行事需谨慎,不可打草惊蛇。你只需让人多盯着些,发现偷工减料之事,暗中记录下来,待日后再做处置。”

“属下明白。”

“另外,燕王殿下还让咱们留意京中卫所的动向,尤其是锦衣卫和羽林卫。太孙殿下近日似乎在暗中调动兵力,怕是对藩王有所防备。” 郑和的声音低沉了几分,“你让人多派些人手,密切关注各卫所的调动情况,一有消息,立刻汇报。”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

脚步声渐渐远去,正屋陷入了沉寂。

郑铭坐在书桌前,手中的毛笔悬在半空,心中却是翻江倒海。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无意中听到了如此机密的谈话。燕王朱棣竟然早已在暗中布局,不仅关注着龙江船厂的物料储备,还在留意京中卫所的动向。这一切,无疑是在为即将到来的 “靖难之役” 做准备。

龙江船厂!郑铭的目光再次亮了起来。他知道,龙江船厂作为明初最大的官办船厂,不仅负责修缮官船、运粮船,更是未来郑和组建远洋船队的核心基地。朱棣此刻关注龙江船厂的物料,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局势,更是有着长远的打算。而自己,若能进入龙江船厂,学习造船技术,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初衷,更能成为郑和乃至朱棣不可或缺的助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虽然听到了机密,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郑和心思缜密,若让他察觉到自己偷听谈话,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郑和教郑铭读书时,神色如常,仿佛白天的密谈从未发生过。郑铭也故作镇定,认真听着郑和的讲解,偶尔提出几个问题,表现得与往常无异。

夜深人静时,郑铭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听到的谈话。朱棣的布局,郑和的谨慎,龙江船厂的重要性,以及当下动荡的局势,无数信息交织在一起,让他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他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读书写字、锻炼身体,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进入龙江船厂、展现自己价值的契机。他知道,郑和之前曾提过 “往后你若有力气,可去龙江船厂看看”,这或许就是他的机会。

次日清晨,郑铭在练习写字时,故意将一张纸画得乱七八糟,上面用木炭勾勒出一些模糊的船身线条,像是孩童的涂鸦。中午时分,郑和处理公务归来,看到桌上的 “涂鸦”,果然好奇地问道:“这是你画的?”

郑铭装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回养父,孩儿昨日听府里的仆役说,龙江船厂有许多大船,心中好奇,便凭着想象画了下来,让养父见笑了。”

郑和拿起纸张,仔细看了看,虽然线条稚嫩模糊,但隐约能看出船身、桅杆的轮廓。他看着郑铭,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你当真对造船感兴趣?”

“是啊。” 郑铭连忙点头,眼中露出向往之色,“孩儿觉得,船能在水上航行,还能载着人去往远方,实在是太神奇了。若是能亲眼看看那些大船,甚至能学着造一艘,那就好了。”

郑和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许久,他才缓缓说道:“龙江船厂确实是大明最大的船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船,也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不过,那里规矩森严,不是随便就能进去的。”

郑铭心中一紧,连忙说道:“孩儿只是想进去看看,哪怕只是帮着打打下手,做些杂活,也心甘情愿。孩儿只想多学点东西,将来能帮上养父的忙。”

郑和看着郑铭眼中的恳切,又看了看桌上的 “涂鸦”,眼神微微柔和了几分。他知道,郑铭身世可怜,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悟性。若是能让他进入龙江船厂,或许真能学到一些本事,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龙江船厂如今是燕王重点关注之地,让郑铭在那里立足,或许能为自己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助力。

“也罢。” 郑和最终点头应允,“明日我给船厂的工头写一封推荐信,你拿着信过去,就说你是我的养子,想到船厂做些杂活,学点手艺。不过,你要记住,船厂不比府中,规矩繁多,凡事需谨言慎行,多做事少说话,不可逞强好胜,更不可泄露府中的任何事情。”

郑铭心中狂喜,连忙跪地叩拜:“谢养父成全!孩儿一定谨记养父的教诲,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郑和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性子沉稳,这是好事,但也需懂得保护自己。船厂之中,鱼龙混杂,有工匠、有监工、有士兵,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你年纪尚幼,切记不可卷入任何纷争。学好手艺,保全自身,才是首要之事。”

“孩儿明白!” 郑铭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入龙江船厂,不仅能让他学习造船技术,更能让他近距离接触到朱棣与郑和的布局,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窗外的腊梅依旧在寒风中绽放,暗香浮动。郑铭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豪情。洪武末年的暗流虽汹涌,但他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龙江船厂,将是他磨砺锋芒的第一块磨刀石,而他的传奇人生,也将从这里,正式拉开序幕

相关推荐